close

566  

台灣是個移民社會。歷史長河,不同族群的人,先後到來,灌溉出這塊島嶼豐富與旺盛的生命力。但因族群、國籍、地域造成的「偏見/歧視」,卻從未消失過。

「非我族類」的疑懼心態老是作崇,我們卻常無感。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說,「大陸妹」、「台巴子」、「蕃仔」、「本店不招待韓國人」、「越南新娘有遺毒」、「我把他們當人看」,這種缺乏深思、帶著歧視的言論,時不時就挑戰著移民社會的多元包容度。

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,從一九九八年開始關注在台外籍移工。足跡踏遍移工聚集的台北火車站與中山北路。她有點瘦小,「也經常被自己的同胞當成外勞。」

被稱台勞 急著撇清非外勞

今年暑假,到外國打工的大學生,被媒體冠上「台勞」稱號,成為雜誌封面故事。學生極力撇清「我跟外勞不一樣」。藍佩嘉說,這句話就點出我們長期視「外勞」為底層心態。

地域歧視也常出現在庶民語彙中。說到「阿陸仔」就是粗魯不文,忘了每個社會都有各種人。流行語彙「天龍國」,大半拿來嘲笑台北都會人,不知民間疾苦、卻自認高人一等的代名詞。

「菜就是菜,台灣人為什麼把菜取名大陸妹?」從大陸嫁來台灣的曾翔鳳,擁有倫敦政經學院學歷,聽到有人把青菜稱為大陸妹,很不舒服。

怪腔怪調 外傭通稱瑪麗亞

用輕佻的語彙代表一整個族群,似乎是台灣社會的「習慣」。以前原住民不論住哪,全是「山胞」;到現在用「瑪麗亞」取代所有外傭,廣告也要將「瑪麗亞」演成怪腔調的無知者。

「現在很少人叫原民山地人,但模仿原民腔,認為原民靠不住、愛喝酒的還是很多。」原民會主委孫大川說,這不是主流族群應有的視野。

平平混血 金髮比黑髮吃香

南洋台灣姐妹會主任吳佳臻說,常有家長說,班上轉來幾位外籍媽媽生的小孩,擔心會拖累程度,打算幫小孩轉學。

政治大學法律師系副教授廖元豪也有類似觀察,有些家長會說「我不是歧視喔,但外配的孩子國語都不標準」,想幫自己小孩轉班;但若國語說不好的是西方混血兒或ABC,只怕這些家長就會叮嚀小孩「趕快去跟他練英語會話」。

外勞宿舍 不要進駐我家旁

因為歧視,移工連安居都不可得。桃園縣八德市一間科技公司,在當地社區租下三樓半透天厝做為外勞宿舍。社區居民連署,要訴諸民意驅離外來者。為東南亞移民創辦「四方報」的總編輯張正說,即使多數決是民主方式之一,但台灣社會「允許這樣的多數決嗎?」

國際勞工協會秘書長陳秀蓮說,他們老遭鄰居抗議「太多移工出入」,協會因此搬了好幾次家。她說,每次聽到有人罵她「妳是台灣人,為什麼幫外勞來反對我們?」她無奈又氣憤:大家不都是人嗎?台灣社會不能把新移民、移工看成來撈錢的工具,忽略他們是「人」的事實。

張正認為,台灣有這麼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,這些人都將成為台灣新的視野與資產,震盪出新的文化內容,這才是台灣的黃金機會。

轉貼自:

http://vision.udn.com/storypage.jsp?f_ART_ID=521

arrow
arrow

    goodth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